中国商报/中国商网(特约评论员 吴学安)自中国版“监管沙箱”率先在北京落地后,如何推动金融监管创新与风险防范体系构建,一直广受市场关注。1月12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北京市市长陈吉宁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2020年将加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建设,推动“监管沙箱”试点取得成效,努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科技中心。
所谓“监管沙箱”,就是通过提供一个“缩小版”的真实市场和“宽松版”的监管环境,让监管机构十分清晰地看到监管制度与金融创新的辩证关系,及时发现市场过度行为以及因限制创新而有损消费者长远利益的监管规定,并第一时间调整与引导,真正让适度监管、包容监管等创新监管精神落地。
金融科技的应用以及由此派生出的监管科技是“监管沙箱”推出的现实土壤。一方面,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各类先进技术与金融的结合,不断让传统金融的业务模式、生产流程以及产品开发能力得以大大提升;另一方面,在支付、消费、投融资等部位裂变与迭代出许多全新的商业形态。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科技的外溢风险也是显而易见。很多金融难题并不能靠技术一蹴而就地解决,同时技术产品的投放与应用还可能引发新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监管沙箱”测试成为了一种比较稳妥的做法。
笔者认为,“监管沙箱”实际上是一个创新测试机制,它鼓励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的基础上,在尚不具备管理细则的领域中进行合规创新。金融科技创新并不是要简单地突破禁止性的法律制度,而是一定要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创新。同时,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和金融消费者教育,进行科学化的金融监管。
伴随着金融科技发展的浪潮,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已成为新趋势。金融科技应用试点将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来探索一条可复制推广的中国金融科技应用创新之路。金融科技应用试点工作的开展表明了我国发展金融科技的决心,并将以金融科技的发展引领我国金融行业的新一轮变革,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版的“监管沙箱”,试点也将助力于建立适应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